金海燕,女,1974年生,博士,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海洋生物地球化學。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海洋公益項目子課題2項、極地專項子任務、省部級基金、國際合作項目等多項;參與973項目、支撐計劃以及國家專項多項。在近海富營養化及海洋生態環境響應,極地海冰消退對有機碳埋藏的影響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合
許東峰1988年獲中國科技大學近代力學系學士學位,2000年獲中科院海洋所博士學位。2001年獲研究員任職資格。現為海洋動力過程和衛星海洋學重點實驗室大洋環流和海氣相互作用組責任研究員。1997年獲國家海洋局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獲國家海洋局海洋創新成果二等獎
2002年 南京氣象學院數學系獲學士學位?2007年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學院獲理學博士學位?2007年至2009年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從事海洋遙感博士后研究?2009年7月至今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任?? 副研究員
2004.7?? — 2006.12??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研究實習員2006.12 — 2008.12??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助理研究員2008.12 — 2013.12??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2013.12?— 至今?????? ? 國家
曾先后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863,攻關和海洋公益項目多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近40篇,其中SCI文章18篇,獲浙江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一,二等獎各1次。參加濱海電廠溫排水的生態效應研究,獲2011年海洋創新成果二等獎。
何賢強,1999年畢業于華中理工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系獲學士學位,2002年在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獲物理海洋學碩士學位,2007年獲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博士學位。2002年至今,在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遙感與數值預測研究中心和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事海洋水色遙感研究工作。
在JAMSTEC工作期間,對琉球海流進行了一系列的觀測研究,從實際觀測資料中得到了沖繩島以東的琉球海流的平均流量,證實了在沖繩島以東確實長期存在著一支東北向的海流 - 琉球海流。2006年年回國以來,先后主持了國家86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并入選了浙江省錢江人才計劃。積極把國外的海洋觀測先進
白雁,女,1979年出生,博士、研究員,碩士生導師。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員。主要從事海洋碳循環遙感研究,開發了中國近海水體固有光學量半解析遙感算法,以及基于固有光學量及控制因子量化的碳參數遙感反演算法;利用多源遙感資料研究海洋碳循環及氣候變化。已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863項目1項、海
黃大吉,男,漢族,1988年起在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至今,1997年晉升為研究員。1995年獲劉恩蘭青年科技獎三等獎2001年獲“浙江青年五四獎章2003年獲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排名第六)2006年獲“全國海洋科技先進工作者”
毛志華,男,1966年2月生,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遙感與數值中心副主任,衛星海洋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國際海洋水色協調工作組(IOCCG)中國代表。先后承擔國家863、國家自然基金等課題20多項,在海洋遙感成像機理、大氣校正、高光譜遙感、海洋漁業遙感、水色反演
陳大可,男,1957年生,研究員,1989年畢業于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獲物理海洋學博士學位。現任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LDEO研究所Doherty高級研究員、Lamont研究教授;2008年入選國家首批海外高層次“千人計劃”創
曾任聯合國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OC)主席、國際海洋研究委員會(SCOR)執行委員、全球海洋觀測系統(GOOS)科學指導委員會委員、863海洋領域820主題專家組組長等。1980年起主要研究我國近海環流動力海洋學,并系統研究了黑潮對中國近海環流的影響。曾主持為期七年的“中日黑潮合作調查研究”,共同主
宋金明,男,1964年4月生,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中國青年科技獎”、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與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獲得者。現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分析測試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中韓黃海環境聯合研究中方首席科
浙江大學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博士。浙江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教授。浙江大學機械制造與自動化、車輛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浙江大學現代制造工程研究所副所長,兼任浙江大學現代制造工程研究所書記。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無損檢測學會理事,浙江省機械工程學會理事,浙江省無損檢測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浙江省安全生產專
2004年訪問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參加美國AT11-07航次深海科學考察活動,開展深海熱液探測技術合作研究。2011年訪問美國MBARI海洋工程研究所,開展海底觀測網絡合作研究,將課題組研制的海底觀測網絡次級接駁盒與美國MARS網實現了成功對接,并穩定無故障運行6個月。2013年訪問美國華盛頓大學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