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領域為海洋遙感信息提取與應用詹海剛,男,博士,研究員。1968年9月出生于廣東省饒平縣。分別于1991年、2001年獲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學專業學士、博士學位。1991年至2000年就職于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2001年至今就職于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持和參加完成10多項科研課
目前在研項目包括中國科學院創新項目“南海深水海域油氣勘探的若干問題研究”、科技部863項目“淺水流的形成機理及地球物理識別”和“天然氣水合物分解引起的海底不穩定性研究”、科技部973項目子課題“南海大陸邊緣深水沉積體系及儲層預測研究”和“南海深水碳酸鹽儲層形成機理研究”、國家專項“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
唐軍武,男,1965年5月出生,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副總工程師兼產業化處處長、研究員。1987年畢業于天津大學計算機體系結構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1992年畢業于天津大學計算機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1999年畢業于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遙感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擔任中國海洋學會海洋觀測技術分會秘書長、遙感分
張亦飛,男,1965年生,工學博士。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課題組長。1985年江西工業大學化工系畢業,1990年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專業博士,2004年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化學工藝專業博士,之后在開普敦大學化工系從事博士后研究兩年,期間獲南非國家自然科學研究基金會優秀博士后基金
國家海洋局海底科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國家海洋局“雙百人才”第一梯隊成員。主持完成了國家大洋專項: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控礦因數和成礦規律研究,“九五”國家海洋勘測專項第二個課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南海北部垂向顆粒通量與沉積記錄的關系器的證據”、“季風在南海顆粒物質中的記錄:來自沉積物捕獲器的證據
丁巍偉,博士,1977年4月生,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8年在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獲學士學位;2003年獲得構造地質學博士學位;2003-2005年進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博士后流動站;2005年于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至今,2005年獲得副研究員任職資格,2011年獲得研究員任職資格,201
從事科學研究領域為邊緣海沉積盆地分析和地球物理研究,以及海洋油氣和天然水合物等
何賢強,1999年畢業于華中理工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系獲學士學位,2002年在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獲物理海洋學碩士學位,2007年獲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博士學位。2002年至今,在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遙感與數值預測研究中心和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事海洋水色遙感研究工作。
1975年畢業于山東海洋學院(今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質專業。1975-1979年在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1980年起在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從事海洋科研工作。現為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國家海洋局海底科學重點實驗室海底資源與成礦系統責任研究員。1986年為助理研究員,1993年為副研究
從事研究學科方向為海洋工程地質環境與勘察技術。對工程物探資料解譯及應用有較深的研究,科研工作將側掃聲納,聲學地層剖面和單道地震等勘探與工程地質勘察相結合,能真實地揭示海洋工程地質環境。在研究海洋工程地質災害類型、形成機制和對工程的影響極其防治對策方面成果顯著。所涉及的工作領域主要有:(1)應用物探與
胡澤建是青島市政協委員,本職崗位為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工程環境與測繪研究中心副主任、青島海洋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在本職工作方面,他是海洋工程、海岸帶水動力及沖淤環境方面的專家。近十幾年來,帶領其科研團隊積極圍繞重大海洋開發項目開展研究和技術服務工作,促進了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應用,承擔了數
1980.07-1984.07? 四川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1984.07-1993.01?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化學研究室,實習、助理研究員;1983.01-1995.03? 日本名古屋大學大氣水圈科學研究所,獲理學碩士學位;1995.03-1997.01?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1997年去法國海洋開發研究院布勒斯特中心沉積環境實驗室工作、學習。學科方向為海洋沉積與古環境
1999年7月于中國海洋大學養殖系獲碩士學位。2005年6月畢業于中國海洋大學生物系,獲藻類學專業理學博士學位。1999年碩士畢業后,在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從事藻類分子生物技術方面的科研工作。2001年,赴韓國海洋研究所,以訪問學者身份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科研工作
林學政,生于1971年7月5日。1990年考入山東大學微生物學系,1994年7月畢業,獲得理學學士學位;同年考入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攻讀碩士學位,1997年7月畢業,獲得理學碩士學位;同年考入青島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攻讀博士學位,2000年7月畢業,獲得理學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后分配到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