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IMO 2020限硫法規逐漸塵埃落定,航運業必須開始著手準備審核船舶網絡安全的全球法規,這也被稱為IMO 2021。
3月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支持交通運輸業紓解困難、加快恢復發展的措施,決定自3月1日至6月30日,免收進出口貨物港口建設費,將貨物港務費、港口設施保安費等政府定價收費標準降低20%,取消非油輪貨船強制應急響應服務及收費;鼓勵保險公司通過延長保險期限、續保費用抵扣等方式,適當減免疫情期間停運的營運車輛、船舶、飛機保險費用。
BIMCO在近期發布的報告中表示,最近出現的最令人擔憂的趨勢之一是貿易占GDP的比重下降,這將影響未來幾年的航運需求。
作為移動和無線通信發展的下一個重大飛躍,5G將為海事通訊開啟無限可能。5G在現實中的應用包括智能無人機事實監測、船舶交通管理中的船岸通訊以及即時操作等。
11月28日,國際海事組織(IMO)海事大使、原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徐祖遠在2019上海航運交易論壇上帶來《注意防范航運業在區塊鏈、數字化應用中的風險》的主題演講。
11月6日,在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舉辦期間,中遠海運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許立榮在分論壇“國際海運年會2019”上帶來《“產業鏈經營”是航運的解決之道》主題演講。
班輪公司應當與供應鏈的各個環節緊密合作,方能創造最大價值。
“我們認為,集裝箱實時信息追蹤是航運業的未來。”地中海航運CEO迭戈·阿本德(Diego Aponte)這樣說。
近日,國際海洋戰略機構(MSI)發布的《快速低碳轉型對航運業的影響》報告指出,全球低碳轉型將對航運業造成持續且劇烈的沖擊,從而導致“擱淺資產”的風險。
評級機構穆迪(Moody)認為,盡管地緣政治和貿易存在不確定性,但到2020年全球航運業的前景仍將保持穩定,這是因為中美貿易緊張局勢和全球監管風險抵消了較高的預期收益。
國際海事組織(IMO)海洋環境保護委員會(MEPC)第74次會議于5月17日在倫敦召開,討論溫室氣體減排初步戰略實施是其重要議題。在該會議上,會前備受熱議的船舶降速方案受到質疑,但同意對集裝箱船、雜貨船、柴油-電力混動游船、液化石油氣(LPG)船和液化天然氣(LNG)船等制定更嚴格的能效標準。
正值中美兩國休兵談判、國際油價從高檔回落,瑞銀亞洲交通運輸業研究主管連沛堃(Eric Lin)日前接受媒體專訪時指出,對航運業看法謹慎但不悲觀,依序看好散裝、航空、貨柜航運,并坦言國際油價若衝破每桶80美元,航空業今年獲利有衰退風險。
億海藍副總裁劉倩文在由國際海事基金主席詹姆斯·勞倫斯先生主持的題為“展望航運的未來”圓桌環節,億海藍副總裁劉倩文女士參與討論。
信德海事網4月14日消息,在近期新加坡航運周期間舉行的Sea Asia全球海事論壇上,BW集團董事長蘇包文剛在談到自己對未來航運業的一些看法時表示,從供需平衡的角度來看,未來兩年里,全球航運市場是相當樂觀的(Pretty optimistic),但是長期來看需要擔憂各種重大政策的變化。
德路里(Drewry)近日表示,即將生效的國際海事組織(IMO)硫排放新規將推動航運業整合。由于硫排放新規所帶來的額外成本,財務結構較為脆弱的航運公司可能會被并購。